“32+8”:全省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取得新突破
“全省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取得新突破、迈上新台阶。”雷毅介绍,今年11月,生态环境部对第六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两山”实践创新基地进行了命名。其中,我省命名数量高达12个,位居全国第一。巴中市、成都市双流区、郫都区、都江堰市、彭州市、广元市青川县、眉山市丹棱县、宜宾市长宁县、甘孜藏族自治州色达县、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10个市县获得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乐山市沐川县、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被命名为“两山”实践创新基地。
根据通报,今年我省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呈现出各地创建热情高、首个地级城市整体获得命名、命名数量逐年递增、创建梯队基本形成四大特点。
此外,成都市青羊区、成华区、绵阳市梓潼县、广元市苍溪县、遂宁市蓬溪县、乐山市犍为县、南充市阆中市、宜宾市南溪区、雅安市芦山县、阿坝州理县、茂县、黑水县、甘孜州康定市、丹巴县、雅江县、道孚县16个县区被省政府命名为第二批省级生态县。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我省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截至目前,全省累计建成了32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和8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命名总数位居全国第三、西部地区第一。
四川特色:个体示范向区域整体推进转变
近年来,通过积极探索、不断总结、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我省生态文明示范建设实现由个体示范向区域整体推进转变,形成了具有四川特色的工作做法。
坚持高位推动。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先后作出建设生态省、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四川的决定,印发实施《四川省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四川省省级生态县管理规程》《四川省省级生态县建设指标》。各级党委政府积极推动,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探索出让青山既长“叶子”又长“票子”的“两山”转化实践模式。部门协同发力,生态环境厅联合发展改革、自然资源、农业农村、林草等部门,对申报创建的地方给予积极指导,形成工作合力。
强化规划引领。一方面坚持高起点编制规划,通过科学制定规划,形成创建工作时间表、路线图和施工图。另一方面坚持高水平实施规划。注重激发和保护各地在抓好示范创建、运用好创建成果的热情,完善创建工作体系,形成国家、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创建梯次推进格局。同时统筹推进生态工业园区、近零碳排放园区、国家模范城市建设,突出各类创建工作的特色亮点,不断夯实创建基础。
在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工作中,各地重点坚持与绿色产业转型相结合、坚持与污染防治攻坚相结合、坚持与绿色消费方式转变相结合、坚持与生态价值转化相结合、坚持与乡村振兴相结合、坚持与激励引导相结合,让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和经济优势。比如,巴中市作为革命老区,坚持与绿色产业转型相结合,全市林草覆盖率达到63.7%,率先整体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走在全省前列。沐川县竹产业资源十分丰富,将生态产品融入居民日常生产生活,形成了“原竹—竹浆—竹酒—文化用纸—生活用纸—竹食品—竹旅游”全产业链条。
下一步:不断擦亮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品牌
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雷毅表示,下一步,生态环境厅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精神,坚定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继续以生态文明示范创建为抓手,切实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四川篇章。
一是坚持统筹谋划、分类指导。结合各地自然禀赋条件和经济发展基础,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积极培育,科学引导推动各地找准创建的途径和模式。对成功创建省级生态县,且生态环境保持优良、发展质量持续提升的地区,优先支持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对生态资源优势突出、“两山”转化成效显著的地区,优先支持创建“两山”实践创新基地。
二是推动示范引领、巩固提升。持续推进已获得命名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加强创建经验与成效的总结和宣传,增强已获命名的县(市、区)示范引领作用。
三是坚持严格标准、有进有出。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和抓手,着力在提档升级、强化示范上下功夫,每3年开展一次复核,做到动态管理、有进有出,不断擦亮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品牌。
22家中央、省、市级新闻媒体参加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厅19个相关处(室)、直属单位负责同志列席发布会。
转载自生态环境部